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流光静默

不一样的焰火,不一样的海洋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重构学生、教师与知识的关系(Z)  

2012-05-22 18:29:05|  分类: 教育哲思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转型课堂的特征是以学定教”“先学后教”“以学为主以学定教是讲教师教的活动的出发点,先学后教是讲教和学的先后顺序,以学为主是从时间上来描述学的重要性。这三句话对转型课堂的概括非常准确精要,对帮助教师们理解转型课堂的内涵和特征作用很大。但是,从操作上来讲,这三句话又还不够。课堂操作涉及到学生、教师和知识(即教学内容),这三者之间,任一对关系的调整,都涉及到三者关系调整。转型课堂的操作模式的实质,是学生、教师和知识的关系重构。

在课堂里,知识首先是作为学习内容存在的,知识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对象。这句话看似平常,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:课堂是学习的场所,课堂关系,首先是学生与知识的关系,学生与知识直接发生关系,所谓课堂才能真正产生。用这条标准来看我们现在的一些课堂,我们发现存在两个问题。一个问题是学生与知识没有发生直接关系,一个问题是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并没有成为首要的关系。我们用这样两句话来描述现在的一些课堂关系:老师把知识讲给学生听;学生听老师讲知识。在这样一种课堂关系中,直接与知识发生关系的是老师,知识是老师的直接对象。学生的活动是的直接对象是老师的,学生与知识的关系是间接的。在这样的课堂里,决定课堂的首要因素,是老师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和深刻,以及知识的清晰度、鲜明性、生动性。而对学生来说,知识是间接的,其间隔着老师的

我们讲课堂要转型,转什么呢?首先要转的就是这种学生与知识的间接关系,改间接关系为直接关系,即将其间隔着的教师的尽可能减少到最低程度。说得更明白点,让学生与知识直接接触,让学生接触到知识的原态。这就是以学为主的真正含义,以学为主价值的根本体现,也是以学定教”“先学后教的根本出发点。

那么,在课堂里,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何处呢?我们先来看看在课堂里学生与知识的直接接触活动是如何产生的。我们说,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为主,让学生与知识直接接触。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,学生与知识的接触又不是自动发生的。很多人误会以学为主就是让学生自学,就是放弃教师的活动和作用。其实这不是以学为主的意思。以学为主的意思是让学生直接与知识接触;但学生与知识接触的活动又是如何发生的呢?这个时候,教师的作用开始发挥,即:教师的行为,导致学生的行为;学生的行为,导致他与知识的接触。在这一组关系里,知识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对象,教师的行为直接作用于学生。教师的行为的意义在于:教师的行为引起、维持和促进学生的行为的发生、运作和推进。这与传统课堂里教师的行为有根本的不同。传统课堂里教师的主要行为就是讲知识,转型课堂里,教师的主要行为是引起、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的定义为:教学是导致学习活动发生的、系统持续的交流活动。

教师、学生与知识的关系的改变,必将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行为的变革。既然教师的行为主要目的并不在讲知识,而是引起、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,那么,传统的阐明”“解释”“叙述”“描述”“论证等行为就不再起到关键的作用,而提问题”“筹划活动”“推步骤”“给材料”“答疑问”“指导方法”“作总结”“评价学生等行为则成为最主要的活动。既然学生的行为主要目的不是听老师的讲,而是直接接触知识,那么,传统的聆听”“词义辨析”“语句理解逻辑解析等行为就不是最重要的方式,至少不是不可或缺的方式,而阅读”“感知”“交流”“研讨”“展示”“提问”“答问”“分析材料”“操作”“试讲等行为成为最主要、最关键的行为方式。

由此可见,以学为主并不是不要教师,并不是消弱教师的作用,而是变教师直接讲知识为教师引起、维持和促进学生的活动,让学生的活动来作用于知识,直接接触知识,达到理解知识、掌握知识的目的。以学为主要改变的并不是教师的作用,而是改变教师的活动所作用的对象,即从直接作用于知识为直接作用于学生,即所谓引起”“维持”“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。

那么,知识(即教学内容)对教师不起作用吗?不是的,是要起到作用的。只是过去知识直接决定了教师的讲授内容,现在呢?知识作为教学目标,指导教师设计自己的行为方式,教师的这种特定的行为方式,会引起”“维持”“促进学生的行为,而学生的行为,直接作用于知识,从而掌握知识。这其间的关系,可以概括如下:知识作为教学目标,指导教师设计自己的活动;教师的活动,引起、维持和促进学生的活动;学生的活动,接触并掌握知识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27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