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流光静默

不一样的焰火,不一样的海洋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体验与亲知  

2014-01-14 10:37:22|  分类: 教育哲思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其一,《体验与亲知》

墨子在《墨子·经说上》中提出:“知,传授之,闻也;方不障,说也;身观焉,亲也。”陶行知先生在《行是知之始》一文中对这三种知识进行了分析:“亲知是亲身得来的,就是从’行’中得来的。闻知是从旁人那儿的来的,或由师友口传,或由书本传达,都可以归为这一类。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。”可见,和听闻、推理一样,亲身体验、实践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基本方式,对于儿童来说尤其如此。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,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儿童的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,这一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,属于运算性(逻辑性)的,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。因此,在小学教育阶段,直觉经验对于儿童的认知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,体验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。

陶行知在《行是知之始》中还说:“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,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。亲知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。说知也被忽略,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。”这样的批评,放在当下教育语境中同样也是合适的。我们看到,在“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这一似是而非口号的鼓噪之下,学校、家庭的教育压力越来越大,盲目追求教育容量、教育速度的现象愈演愈烈。而从短时期效应来看,效率最高的教育无疑是把儿童当作容器的“闻知”教育,这样,“亲知”“说知”只能“被挥于门外”了。因此,体验教育的探索,就是要从体验活动的开展,到体验性学习的推进,再到体验校本课程的建构。特别在教学领域,要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,从认知地学转向实践地学。

其二,《教育评价的建构主义模式》

在确定质性研究取向的基础上,古巴、林肯提出了以“共同建构”为特征的新一代评价思想,他们认为,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“心理建构”,因此,评价应坚持“价值多元”信念,即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、主体参与的过程,而非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控制过程,学生也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,是评价的主体。评价的建构主义模式强调了共同价值特性,恢复了评价帮助、激励和发展学生等功能,并通过评价尊重个体的主体性,使评价目的与评价手段在协调中形成统一。

教育评价的建构主义模式的具体程序为:(1)确定所有与评估有关的人员,包括决策者、执行者、评估者、调试对象和局外人员;(2)征询各有关人员的评估构想与要求;(3)对不同的构想和需求加以评判说明;(4)针对未达成共识的观点拟定协商议程,收集提供协商所需要的信息;(5)各种观点的代表进行协商论辩,通过论辩、协商以求达到共识;(6)通过不断的论辩、协商,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。

在教育评价的建构主义模式中,所有的学生评价将被视为不确定的过程,因此,不断发现更好答案的可能性也一直存在,相应的成就标准也在不断生成与建构之中,以充分展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历程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97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